在今年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来临之际,记者采访到了黑龙江省医院儿科副主任汪琪,汪琪表示,预防高血压应从生命早期(胎儿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就开始,防控高血压应是人类终身的保健项目之一。
关于胎儿期,汪琪指出,胎儿虽已有血压,但还无法测到。但近年发现,胎儿体重过高或过低,都可能是成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可应用彩超测量胎儿的体积,进而推测胎儿的体重。如果胎儿体重过高(出生体重大于4公斤),出生后哺乳量随之增多,进而发展成儿童肥胖症的可能性增大。胎儿体重过高常见于母亲营养过剩、患妊娠糖尿病等。相反,如果胎儿体重过低(出生体重小于2.5公斤),出生后也会相应增加哺乳量,以争取达到正常体重,即所谓“追赶性生长”。然而,胎儿从母体的不良环境到出生后的良好环境,肾脏等器官相对发育落后,与全身体格发育不匹配,可使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医学上称之为“成人疾病的胎儿起源”。胎儿体重过低常见于母亲营养不良、早产儿等。所以,胎儿期监测体重,避免体重过高或过低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方法。
而新生儿期可应用重症监护仪测量血压,简便的判断高血压标准为:足月儿血压大于90/60mmHg,早产儿大于80/50mmHg。新生儿患肾脏、心血管、神经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时,可罹患继发性高血压;而肥胖儿、营养过剩者易患原发性高血压。新生儿期应注意对上述疾病患儿监测血压。
针对高血压低龄化的重灾区:儿童期,汪琪表示,儿童高血压以原发性高血压为主,肥胖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且伴随多种代谢异常,尤以胰岛素抵抗为特点。对于儿童肥胖的原因,汪琪指出,一是饮食摄入量过多:现代饮食中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胆固醇的营养素可使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储存,引起肥胖。二是运动消耗量过少:现代生活中静态多于动态,电视、电脑、手机等视频应用增多,相应减少了体育锻炼、劳动等体力活动。
儿童期长期血压上升可引起心脏、血管、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同时增加成年期心血管重构风险。对此汪琪讲到,儿童期高血压应尽早预防和干预,绝大多数高血压儿童与青少年通过非药物治疗即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包括控制体重,延缓身体质量指数(BMI)上升;增加有氧锻炼,减少静态活动时间,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调整饮食结构,限盐,建立健康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睡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