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包括:①食物中毒;②食源性肠道传染病;③食源性寄生虫病;④人畜共患传染病及食物过敏;⑤食物营养不平衡所造成的某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的疾病;⑥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以及酒精中毒等。
二、特征
食物传播
所有的食物中毒都是以食物和水源为载体使致病因子进入机体引起的疾病。
暴发性
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少则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在发病形式上,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多为集体暴发,潜伏期较长(6~39 小时);非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为散发或暴发,潜伏期较短(数分钟至数小时)。
散发性
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某些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以散发病例出现,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上无明显联系,如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有机磷中毒等。
地区性
指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例如,肉毒杆菌中毒在中国以新疆地区多见;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霉变甘蔗中毒多发生在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主要发生于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季节性
某些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率升高。例如,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鲜黄花菜中毒易发生在春夏生长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 月份。
三、分类
按病原物分类:
1.细菌及其毒素;由李斯特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引起
2.寄生虫和原虫;植物性、淡水甲壳、动物性寄生虫
3.病毒和立克次体;诺如病毒
4.有害动物;河豚
5.有害植物;发芽土豆、未熟的扁豆
6.真菌毒素;黄曲霉毒素
7.化学性污染;亚硝酸盐中毒
预防1
保持清洁“餐前便后要洗手”。除此之外在做饭之前和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洗手,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比如碗筷、筷子盒、刀、案板、抹布的卫生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它成了污染源。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虫防鼠,家里养的宠物也尽量不要让它们到厨房玩耍。
预防2
生熟分开。就是要避免“生”食上可能携带的细菌染到“熟”食上,引发食源性疾病。这里的分开不仅仅是指它们不要接触,也表示它们所用的案板、刀具、器皿也应当分开。
预防3
烧熟煮透。很多人吃饭很讲究口味口感,很多菜要求爆炒,以求获得嫩滑的口感,但是这也给了致病菌存活的机会,尤其是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特别容易受到致病菌污染。还有些人喜欢生食,尤其是有些地方有生食水产的习惯,特别容易感染寄生虫。烧熟煮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寄生虫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
预防4
保持安全温度。对于一般家庭,食物保存主要还是低温存放。室温下细菌繁殖很快,因此,要尽快让食物冷却并放入冰箱冷藏。但是冰箱并不是保险箱,还有少数细菌能生长,比如李斯特氏菌。所以冰箱里取出的食物也需要彻底加热再吃才保险。
预防5
原料要安全。比如要用清洁的自来水冲洗果蔬,购买的食材要新鲜。不要一次买太多食品,过了保质期的食品最好不吃,已经部分变质的食材别舍不得扔。